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发布者:杨崑         时间:2012-03-31          阅读量:11011

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学习认识和体会

攀枝花市关工委副主任   刘化章

    按照《决定》要求,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要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应该大力宣传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灵,拓宽人的视野,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应当是人,是人精神境界的丰富,文化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学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就会造成人心涣散、方向迷失,社会成为一盘散沙,人们就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要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当务之急。为此,各级领导班子、共产党员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提高认识,深刻体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抓落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宣传教育。

一是要深刻领会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进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理想,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中央一贯主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不仅要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而且会改变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进而使国家民族丧失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也将其明确规定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二是深刻领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我们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目标,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离开了这种理想和这面旗帜,一方面会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一纸空文,从而犯超阶级的空想主义错误;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失去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从而陷入新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设置的陷阱。

三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浓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在当代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五千多年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离开了民族精神,时代定神就失去了根基;离开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脱离了沸腾的现实实践。只有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统一,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产生排山倒海、蓬蓬勃勃、奋发进取的力量。

四是大力弘扬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保和谐,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诚信友善、勤俭自强的良好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有机结合,是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精神保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保证各项事业有序推进,才能实现社会文明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从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大家庭中的良好形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领群众。

为此要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是贯穿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成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的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离开了“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魂”和“体”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观赏性等一些重要关系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载体建设,提高文化传播力,通过强“魂”健“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体现了党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我们一定要宣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