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建设与评价制度

发布者:郭光恒         时间:2013-12-26          阅读量:2540

阳光课堂”模式下的

小组建设与评价制度

郭光恒  搜集整理

一、如何成立学习小组?

一)挑选认真负责,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小组长

、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         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         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         有担当精神和拼搏精神

·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         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小组长的产生步骤:准备候选人→竞选演讲→确定小组长  

二)分配组员:即成立形式上的学习小组

成立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每个学习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存在差异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

“组内异质”是互助合作的基础,“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操作方案:

方案一:之字分配/平等微调/学生意见/修改定案

方案二:双向选择/协调互选/临时“婆家”

三)建章立制:即成立行政意义上的学习小组,赋予学习小组行政功能

1)进行事务分工

*有组长、副组长、学科助理、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礼仪委员、文明委员等等,以增强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科组长原则上语数外名安排1人担任,理化生由一人担任,政史地由1人担任。

*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2)制定规章制度

  制定在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要求以及相关的奖罚规定。

3)起组名、写组训等

作用:凝聚人心,激励小组成员,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4)编代号

*将小组成员按照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进行编号,依次为123356

*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

*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 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

*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利于分层教学。

5)订小组学期计划

*制订小组学习目标

*设计小组活动

*安排小组值日表

四)、小组合作互动机制

1、在小组内制定监督机制,让组内同学互相监督,采取一对一,一般是1号对4号,2号对5号,3号对6号。

2、结好帮扶对子。可以是一帮一,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帮一个,可以是同组帮扶,也可以是组与组的帮扶。

3、在知识的检测过关时,可以采用小组内3个人互相检查;也可以2个组之间互查,这样更利于监控。

4、在预习环节、展示环节、检测和反馈环节,把学习目标分为ABCD级,基础较弱的学生主要承担AB类,较强的学生主要承担CD类。

5、各学科助理负责主持本学科的讨论及作业的布置、检查、收发。

五)、学习小组评价

1、原则:小组是一个集体,考核时考核整个小组,小组实行考核打分制。加减分的分应量化,注重考核整体,正面引导,表扬为主。

2、学习小组的评价分为三种: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自评还包括个人自评和小组内互评。

3、评价的内容   根据课堂的四个环节来进行

1)预习生成(3分)   预习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主要分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组内检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必须限定时间,作出详细的安排,才能使预习得到效果,预习评价必须做到下面三点:

A、学生在预习中的情绪、状态,是否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好(加分)   一般(不加)    不好(扣分)

B、预习情况的检查,主要对学生预习笔记(圈点勾画写)进行检查:好(全组都认真做了)一般(都做了,但是不是很认真) 不好(有个别同学没做)

C、预习检测,对基础知识进行测,可以由科助理组织检测,也可以由组织抽查,根据一个同学的表现给小组进行评价:好   一般    不好

教师在预习生成环节中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对于表现突出的给3分,次之2分,

表现一般为1分。(如有不达标或组员不投入,上课讲话等则扣1分)

2)课堂交流展示(3分)

A、讲解  根据小组展示的精彩程度,由老师掌握给与评价: 好   一般  不好

B、听课  根据学生在听课时的表现,了解学生记笔记情况,听课专注程度,老师进行评判     一般    不好

C、质疑、补充   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补充的学生,老师 应该针对其质疑、补充的内容给与评判 好   一般   不好

教师在交流展示环节中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对于表现突出的给3分(交流者符合

优秀小老师标准,交流参与面广,效果好),次之2分,表现一般为1分。(如有不达标或组员不投入,上课讲话,抽查回答错误等则扣1分)

     对于参与讲解的小老师个人不论讲解好坏,以及帮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的都为个人加0.5分,讲得很好的小老师加1分。

3)检测反馈 

A、根据随堂练习,在展示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采用抽问、例题,小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检测,一般侧重于当堂展示内容,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

B、周考、月考时,根据小组成绩进行评价,给与不同等级的加减分

C、进行对小组的评价,同时也要考虑到小组的进步情况,如果小组进步很大,那也要给与加分。

各科考试首先考虑平均分,对于平均分在班级前3名的三个小组分别加321分;组员每人奖励2分。

各小组没有不及格的给予2分奖励,出现一个40分以下的扣1分;

各学科考试成绩根据平均分进步幅度名次大小前3名分别加321分。

    各小组在考试中出现1位得分率在80%以上的学生加1分,以此类推。

六)、小组奖励机制

1、对每周评出的优秀小老师、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竞赛之星等,优秀小组、星级小组等在班级展出栏进行表扬;评为需整改小组的组给予适当的惩罚,如负责周五下午的卫生打扫除,要各组各成员写出书面总结材料。每月进行一次发奖,可以用奖状或者奖品。

2、把学习小组的考核结果与学校的评优、评先挂钩。如选为学校各星、入团等都可以根据学习小组表现的优劣定名额,让学生的个人表现与小组紧密联系。

3、可以对小组的表现采用图表在班内作张贴,让学生随时关注自己小组的表现。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表现,在达到一个阶段后就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达到第一阶段给予小组精神奖状,得到第二阶段给予小组物质奖励,得到第三阶段带同学们外出野炊等。

奖励层次:周优秀小组(班级表彰)、月优秀小组(年级表彰)、学期优秀小组(学校表彰)

七)、可操作方案:

1实行周评和月评,周评联系周考成绩、小组表现情况、课堂学习情况、纪律卫生情况;月评联系月考成绩,以周评为准,评出最优秀小组;同时也可加以对个人的考评,作为评校园之星、入团、优秀学生等的标准。

2、公开透明考核:利用黑板、展示栏对每个小组的考核进行公示,如周考、月考公开

栏 ,公布上课情况、晚自习情况,各组的加减分情况等。

八)、学习小组的评价办法:

1、科任教师在每节课后,进行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在意。

2、班主任在每周的班会课,对各小组进行评比考核,及时作好周评。

3、 年级上在每月的月考后及半期后进行总结,在大会上对优秀小组或者学生进行表扬和表彰。

4、学校在期末进行表彰,在成功大道上给予展示。

二、如何培训小组长?

一)培训内容

主要培训内容:明确组长工作职责和作用;学习组长工作方法;学习心理调适法;经验交流

二)培训方法:

小组长上岗培训会议;小组长工作会议;强化“当好小组长“的意识;小组长个别谈话;单个小组的全体会。

三、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一)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把知识让学困生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三)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

四)对学困生的每一次展示,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几倍于尖子生的课堂评分,即使答错了,也奖励勇敢分和思考分,使小组自发地帮助学困生,自觉地将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给予学困生,从而激发起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五)进行合作形式的指导: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

四、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

预习课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展示前期:任务分工/确定展示形式/必要预演

展示课上:展示任务/点评质疑补充

课外:作业检查批阅,知识过关检测

五、小组评价策略

一)课堂评价标准:展示小组成员的参与面;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声音是否洪亮,口齿清楚;是否有询问质疑补充点评;课堂纪律等。

二)课堂评价方式:

1.量化评分方式

2.等级评分方式,

三)课堂评价主体:学生和老师

六、 小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

班主任是小组建设的“定海神针”,任课老师是小组建设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