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4”地理教师培训心得

发布者: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4-12-05          阅读量:2719

西华师大国培学习总结

攀枝花实验学校   徐艳

20141119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西华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4)”—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初中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让我重回母校,重温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光。走在校园的林阴小道上,故地重游,以往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心情激动,感慨万分。时光在流逝,但是,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湮灭我对母校的热爱,也没有湮灭母校教与我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敬业精神。

学校为我们安排的课程有专家级的教授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座,有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名师为我们上的示范课,有具有地理特色的野外实习。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我感受到专家和名师的风采,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启迪和思索。

首先,各位专家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这些给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感觉自从毕业之后,就没有在专业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都不知道。而且平时思考得也太少,与同事交流得少,所以有学术上也就没什么进步。专家们的讲解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让我对自己又信心满满了。如自贡市教研员陈争一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实践地理教学策略”讲座的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要重过程和方法;有四川省初中地理教研员冯忠跃老师的“搞好初中地理教育的八项建议”中,强调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工具性”和“传播性”,地理学科也可以“高、大、上”;有幽默的罗明良博士在“3S技术之于中学地理教学”的讲座中,一边用PPT为我们讲述怎样自制地理教学用图,一边操作ArcMap的软件做实例给我们演示;有名师谢颖老师的在《交通运输》的案例中,从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师观来阐述了我们第一战线的教师怎样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生;更有翟有龙院长、雷金蓉教授、张斌教授和一些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的精彩的演讲和同课异构的碰撞......

其次,“国培”让我认识到:一节好的地理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地理课,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二是:关注地理,抓住地理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地理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画制地图、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地理学和终身受用的地理。地理对他们来说不只是现在是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而乐学、爱学地理;三是关注课堂,不要有“做秀”情结,倡导“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灵活而实际”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地理教法、学法,注重地图的应用,充分体现地理课的灵魂。

第三,这次培训,我学习到了先进的理念,这将激励我前进。特别是专家的讲座,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次培训的学员老师们都十分勤奋、积极,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积极互动,是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无法学习到的,他们发自肺腑的点评,深深震撼着我,也使得自己更加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他们的点评言简意赅,十分真诚;他们的观点新颖、方法贴近教学实际。同这些专家、学员老师的交流,我体会到他们的敬业,体会到他们的积极向上,体会到他们的高瞻远瞩,更加体会到他们也和我一样普通,只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只是教学中融入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的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激励我不断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与课堂更加紧密地集合,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次培训,从理论上,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

最后,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所以,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把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考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实际和综合实践教学规律。同时,也运用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科学性性、合理性与实效性,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

总之,经过本次的培训学习后,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名师们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不会就此放弃,我会让这种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身为老师,我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却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更要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一条师生共同进步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