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卫生帮扶活动”经验总结

发布者:杨崑         时间:2009-07-13          阅读量:4696

“手拉手卫生帮扶活动”经验总结

——让孩子会劳动、爱劳动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杨崑

 

时代的进步迫切需要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劳动技能素质又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重视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全方位”的包揽;在小学低段(一、二年级),老师较少安排劳动活动,甚至出现过请保洁人员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况,使得少儿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这也直接造成学生在小学中高段甚至中学阶段的劳动观念、卫生观念淡薄和劳动能力低下的现象。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不劳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

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小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对其一生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低段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呢?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此项教育工作。

 

一、大力发挥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利用思品课、班会、劳动课等有利教育环境,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合理的劳动要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凡是自己的事情都应该由自己来做,会做的要坚持做,不会做的要学着做,尽量不要依赖别人。

利用劳动课、托管课,在课堂上进行了“穿衣”、“系鞋带”等比赛,让学生评判,学生的兴趣高涨,都不服输,都愿自己的事自己做,并要做快做好,为了巩固取得的效果,趁热打铁强化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我校在0812月启动“手拉手卫生帮扶活动”。

1、活动的基本内容

该项活动主要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劳动的观念,也不具备独立完成卫生清扫任务的能力,我们倡议初一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加入“卫生帮扶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在每周三、周五对口协助小学一年级8个班级做好各自教室卫生。部分班级“帮扶小组”成员组成采取轮换制,目前参与学生超过800人。

2、努力创设活动情景,深化活动主题

根据少儿模仿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好学习的特点,我们还要求初一年级同学的参与角色要逐渐由“帮小朋友做卫生”转变为“指导小朋友做卫生”,要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耐心地指导小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技能,让小朋友们在观察、模仿中增强劳动能力,提升自主劳动的观念,以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根本目的。

3、逐步体现德育主题活动实效性

通过让小学生观察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劳动活动,使他们知道学校、班级里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集体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断自我塑造文明卫生好习惯;通过卫生帮扶活动,也让初一年级同学体验到了成就感,并明确“要做好帮扶角色,首先需要自己拥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责任感”,在帮扶活动进行一阶段后,明显感受到初一年级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劳动观念、文明卫生观念和劳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育的多面性和实效性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活动要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方法要恰当,活动内容要适度,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除了主题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小学生爱劳动的观念和会劳动的能力。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最基本的。老师要以自我服务劳动为教育重点,如:同学们应首先学会整理书包、整理课桌等等。

 我校很重视从小培养起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而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有助于他们自我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能使他们之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好品质。因此,除了在学校里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外,我们还应该将劳动教育扩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求更好、更完整的实现教育目标。

 

三、家校联合,增强德育实效性。

教师还有必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庭为孩子体验劳动快乐创造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坚持做自己穿衣、洗脸、洗脚、洗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需给予指导与监督,但不包办代替,然后把学生在家的情况反馈到学校,老师在班上进行公布,这样激励做得好的学生,促进做得还不够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家长和老师都能明显发现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学校和家庭可以变换激励方式(即强化措施,但鼓励其实是最好的强化手段),通过坚持不懈地教育,逐渐实现学生对劳动观念的内化。

家长们对这种做法反映也比较好。有的家长说:“这个办法好,可以教育、促进孩子们自立的能力,孩子做事主动多了,希望今后能经常开展这种活动。”有的家长说:“有了及时、有效的评价,孩子对劳动更加感兴趣了,每天晚上叮着我们记录他的劳动经历,这为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建议暑假继续建立这张表,要求孩子下学期报道时交给老师。”

 

由于学校与家庭开展联合德育,目标一致、要求统一,教育效果自然要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