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主要心理表现及教育目标

发布者:杨媚         时间:2007-11-23          阅读量:4224

随着现代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疲惫的人们不知不觉已倾斜了教育的天平。心之乐园成为教育的盲点。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美酒和欢乐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眼泪和困惑。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无疑,他们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厌学、耐挫力差焦虑、孤僻、自卑、抑郁、冲动……少年亦识愁滋味!不完整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应试教育下导致竞争意识非正常移入和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等引起的中学生心理困扰逐渐增多。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意识增强

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1.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形体上的显著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尽快摆脱童年而融入成人的世界,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由于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异常关注,如过分夸大某些正常疾患或对自己某些身体特征不满意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境。

2.由于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萌发,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与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惊喜、紧张、不安、惊慌失措等;滋生了对性的渴望:性欲望和性冲动,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情绪与愿望,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㈡自我意识提升与独立意识增强

幼儿期儿童出现了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以儿童开始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了第二次飞跃。“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的困扰初中生。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在生活中,从衣着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中,并有强烈表达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有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但是,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由童年期的情感和生活依赖转变为寻求成人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所以出现了渴望独立与现实(物质与经济)依赖的矛盾。

反抗(逆反)心理

   “尽管我知道孩子一上中学就会进入第二个反抗期,也提前在心理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但还是无法接受越来越难管教的女儿。比如,她过去起床还知道把被子叠一下,这段时间不叠了,说这叫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但这不叠被的时间又全部用在镜子跟前。曾三令五申不准留长发,但无奈她气焰嚣张,你若动她一根头发,她就会和你拼命,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着那头发日益发展壮大。穿衣服也越来越挑剔,这种颜色太旧,那种颜色太土,这件衣服太长不时髦,那件颜色发白旧了不能穿,一大堆的衣服只剩两三件能穿,为了能倒得开,天天晚上洗了白天再穿,一点都不怕麻烦。最要命的是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处处事事给人闹别扭,整日不是摔盆就是打碗。过去从不发火的人,现在一说起话来就火冒三丈,你才跟她说什么,话音还没落,那句让人气愤的‘我知道’早已出口。然后便是‘你以后别管我那么严,我们班同学都说他们妈妈从来不多管他们的事儿,可你呢,我留个长发你都要指手画脚。’放了暑假本想让她多休息,给她多做点好吃的,她却嫌有人在她跟前,要求一个独处的空间,让她一个人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叫她以学业为重,不要与男孩多交往,把心思多放在学业上,可她总是嫌我多事,她这反抗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过去?”--一位中学生母亲的自述。

 

中学生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想法和行为往往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屡遭受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独立意识的产生使中学生迫切的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关爱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老师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可以说,中学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个孩子,确认自己是个成熟的个体。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的矛盾和争吵。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象话了,而中学生则感到父母不但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且还会经常阻止自己的愿望及要求,这种不融洽的关系导致了中学生与父母关系出现了一种"脱离"的倾向。在感情上,中学生十分重视友谊,与同伴无话不谈(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愿意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心声,却不愿意告诉父母,表现为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中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希望自治自立,喜欢与同伴平等交往,喜欢独立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并独立行动,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讨厌家长絮絮叨叨的指点和管教,表现为行为和观点上的脱离;  另一方面,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也是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的形象从各种途径进人他们心中,这些人物都是被传媒描绘得几乎理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再加上中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发现的许多缺点,这些都削弱了父母的榜样作用,使他们不再成为中学生心目中的模仿对象了。

 总之,在中学生独立性的问题上,父母们不应完全被感情控制,应该了解到中学生独立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施展独立性的空间。掌握技巧:宜疏不宜堵、宜褒不宜贬、宜静不宜动、宜尊不宜讽。须知,只有让他离开(心理断乳),他才会再回来。

  

◆归结起来,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以下八方面的心理需要:

1.脱离成人而独立的需要。不满足于过去处处依赖成人的生活,要独立寻找新的生活。

2.得到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情感。

3.塑造自己的需要。总想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自己,包括内心和外表。

4.学习各种知识的需要。不仅是课堂知识,还希望学习课外的各类知识。

5.闲暇时间的需要。渴望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6.情感交流的需要。渴望友谊,渴求异性的欣赏。

7.社交的需要。需要与同龄人、朋友和伙伴的交往,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8.选择职业或专业的需要。按自己的兴趣和个性,选择职业或专业。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年级

主题

主要心理及行为表现

心理教育目标

初一

6年级

适应

1.(学习)环境的变化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

2.学习内容的变化,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由此而焦急、厌学;

3.老师的变化和学校要求的不同导致学生的一些失落感;

1.热爱学校教育;

2.驾驭中学的学习方法;

3.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4.时间的合理分配、运用与管理;

5.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积极地与新同学交往。

7.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

初二

7年级

独立

1.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

2.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朋友、老师、父母、与异性等等;

3.来自学习(两极分化)、生活中的挫折;

4.责任感淡漠;

5.面对诱惑不知所措。

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做一个高尚的人;

2.了解性心理的发展过程,拥有健康的性意识与得体的异性交往;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4.增强集体荣誉感、道德感和责任感;

5.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

 

初三

8年级

自控

1.两极分化加剧,迷茫与压力并存;

2.希望少付出,多回报;

3.过分逆反,信任危机;

4.不良嗜好(习惯)的侵入明显;

5.中学生恋爱人数比例增高。

1.情绪与作息调试及处理压力技巧(放松训练);

2.成功者的个性品质;

3.开发学生大脑潜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热爱生活、抵制诱惑;

5.性观念、性道德与性安全教育;

 

初四

9年级

耐挫

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害怕失败,对前途的迷茫,考试压力等导致压抑、忧郁、焦虑……严重者可导致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如何调试应试情绪;

3.择校指导;

4.专题教育,如:成功在于坚持等等。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可供借鉴)

 

①智力发展正常,对学习有一定信心、耐心和学习动力;

②有朝气,乐观开朗,能懂得并正确表达所体验的各种情感;

③有一定的行为自决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情况下能控制自已;

④性格发展正常,热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公正诚实,谦逊大方,不过分内向和外倾;⑤对集体活动热情,兴趣广泛;

⑥能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已,有自尊、自爱心;

⑦初步了解青春期知识,与异性同学接触比较自然,对性诱惑有一定的抵制力;

⑧会择友,与同学、教师关系和谐;

⑨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成人”意识;

⑩初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