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2019年国培(三)

发布者:科研师培科         时间:2019-11-13          阅读量:1996

唐修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幸听了多位有深厚研究的专家讲座,参观了竹山小学等几所学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有几项建议想对学校提出:

1.学校的建设应该以“百年名校”为目标。我们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并尽量保留学校的原貌,以自然的、可生成的、有代表性的植物为主,建筑也尽量吸收当地特色风貌,做到独特。希望在几十上百年后,毕业生到我们学校里仍然能找到熟悉的回忆。

2.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生活状态。希望学校能多开展活动,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让孩子在学校留下更多回忆”为目标。当孩子毕业后,回想起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关在教室里除了知识毫无记忆的九年,还是对学校每个角落都留下都留下过欢乐回忆的九年呢?

3.从设施上说,学校的一切设施也应该以孩子为服务对象。比如水龙头的高低,门口展板的高度,知识角的设置等。所有的一切设施都应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另外,譬如假山和水池、草坪、大树等,既然有了,就不应该禁止孩子去使用它。草地难道不是给孩子们自由奔跑享受的吗?水池、大石头不是就应该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吗?可是现在学校里大石头、大树不是给孩子玩耍的,要禁止攀爬;草地不允许踩踏;水池不允许玩水……这些只会让孩子对于美好的东西越来越陌生,变得妖魔化。

竹山小学处理这一问题很简单:孩子也有享受这一切的权利,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存在。在草地的生长期,就用线围一圈修养草地。在草地的茂盛期,就让孩子去草地里奔跑玩耍。孩子喜欢爬树、爬石头就让他们爬,太高他们也爬不上去,只要讲清楚如何应对爬高,其实摔下来也很少发生。

物品就在那里,学校应该教会的是如何更好的去使用、享受环境,而不是远离、害怕环境。

同时,学校的各个物品甚至于精神物品,都应该与学校的精神相融和,不割裂。

比如现在我们学校的课间操音乐,跳完一段后“戛然而止”,有种哽在喉咙里吐不出去的阻碍感。希望能对音乐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课间的铃声失去了美的感受,用语言来告诉孩子课前要怎么做,说得多了也就变成了比音乐更难听,而且形成耳旁风,根本不再在意的现象。

中午的校园广播乐曲放的是歌剧,还有戏曲等,每个班级的喇叭音量不一,有些小到听不到,有些大到刺耳,让本来美好的情操陶冶变成了“受苦”。孩子对这些美的印象也变坏了。这还不如中午就让孩子固定读书背书学习传统文化呢。

4.学校的活动应该更加丰富。前几年我们学校有几次规模比较大的“园游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细细想来,学校组织的园游会只是老师组织的几个活动项目,孩子对园游会有热情,但是对自己如何参与并不知道。在老师的僵硬的组织下,参与感也很无趣。建议以后也能多组织园游活动,尽量让每个班的同学都能有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可以一个班或者一个年级出一个展示,可以卖吃的、玩的,也可以做艺术展示,拿一天进行参观,再进行投票评比,并进行颁奖活动。

5.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也许评比是与老师的奖金挂钩的,但是这种评比与孩子并无联系。比如迟到了只会是老师批评,对于班级评分等细则孩子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谁来评、怎么评。建议重新拟定班级评分标准,并将评分标准每周或每月公示。班级集体的颁奖活动应该隆重些,不仅仅是在学校操场的大讲台上说,还应该领导亲自走到班上去把奖状挂起来。这样更有仪式感和荣誉感。因为评分落后而变的班集体奖状也是应该由领导亲自取下,交给另一个班。

6.真切地开展学校各项活动。现在学校对各项活动都是每周制定一个主题,周一的学校讲话完毕,只剩下十多分钟的时间。孩子对于“讲”概念的吸收是迟钝的、有隔膜的。对孩子而言,要了解、准备、交流、活动,才能有效地把理念深入孩子的心中。建议每周能有一节专门的“班课”,用于组织学生活动。主题应该是一个月一次的主题,让孩子有时间去准备活动,让老师有机会去引导、做活动,不应该是一周一次的生硬灌输。

7.我们学校的学生入学后的习惯教育很成问题。上课不听讲的有,几周后还在教室走动的也有,这些其实反映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的缺失。建议学校在每次一年级入学一个月、两个月后都有随堂、不定时的纪律考评,包括走路队、做操、音乐、美术教室门口排队等各个方面都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该进行及时的反馈,并由年级或者学校对当前出问题的情况予以指导。

8.学科教师目前与班主任是割裂的两种状态。因本人从事了一段时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从事这门课时发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培养孩子习惯和道德行为的课程,需要很多课后的监督及反馈,还有长时间的反复教育,有很多细节是需要班主任老师进行配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基本上与班主任老师联系较少,对任课班级所做的活动基本上不了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有重复,甚至割裂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情况出现。因此建议学校领导能考虑一门课的科任老师与班主任老师有固定的接触时间,对任课班级的活动、教育思想等有统一的认识。

对边缘学科也应该重视起来,建议由校长去担当边缘课程的教学,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及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9.教师在课余时间也多在办公室里休息,但是能建议的是,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教师能坐在班级讲台旁边,处理作业的同时能面对学生,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以及应对方法。

10.希望学校能牵头开办家长学校。我们学校家长的现状多是不懂教育的,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且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常发现家长的工作都特别忙碌,或者是老年人带孩子,更多的是直接在校外找午托晚托的情况。这些都有悖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建议学校能真正把家长学校开办起来,能减轻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负担。

11.教师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远远高过小学各年级的知识教学需求,但缺少相对应的教育学类的知识。面对孩子犯错后大多是责备,很少对于学困生的关心。因此建议教师能真正的去读一读《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书籍,并在教学过程中去实施。

12.现在班级的人数已经很多了,不太清楚学校为何还有“生源不够”的担忧?学生数量不够,那么我们是否能积极开展小班教育,尽量做好质量保障?为何一定要从偏远地区收取当地的并不够优秀的学生?

学校流通的学生的确是有的。但是,为什么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一定是别的学校不要的学生呢?老师多半收到转学生,都是直觉想到转学生=差生了。我们学校为何就一定要收校外转入的学生呢?难道我们学校的老师真的优秀到能把其他学校的习惯差的学生变成好学生的程度吗?并没有!希望学校领导能考虑先管好学校自己的生源,先建立好自己的学校品牌,做好自己的教育事业,再谈对其他学校、对边远山区的帮助。

13.现在大多数老师的备课与教研仍旧处于戳一下动一下的青蛙状态,只考虑这节课的知识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长点。希望教研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教研的真正本质还是研究,希望能提出一些问题让老师来讨论并解决,而不仅仅限于对教学过程的复述。

14.对教师的发展也令人感到禁锢。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老师应该怎么样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从哪些方面努力?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路线并不明晰。

教师最根本的发展其实就是如何讲好课,如何备好课。学校针对这一点应该多搞听课的活动,了解别人的课如何上,自己的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多听课、多评课才能真正跳出去,有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应该给老师多展示的机会,每年应该在本年级赛课,再到校级的赛课,多给老师展示的舞台,让好老师真正的站出来、锻炼出来。

15.上学期有一位老师来我们学校,对我们讲“教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一话题。但是仔细思考,如果现在我们一心只追求小学的成绩,而毫不顾忌对孩子的心灵的培养、对孩子的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社交活动的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小学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小学最难也最被人忽视的,是孩子的习惯养成。如果语文能培养孩子多观察世界、学会阅读、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习惯,数学能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的习惯,美术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观察的习惯,音乐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道德与法治能培养孩子对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的习惯,体育能培养孩子锻炼的习惯,科学能培养孩子追根究底、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习惯……那整个小学时期,还有必要问这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吗?还有必要问这个孩子的成绩好不好吗?

学校对孩子的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且应该是有实效的。希望这些能通过时时检查、时时反馈、时时讨论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教师自己的教研教学水平提升来落到实处。

 

2019年10月30日